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企业是社会细胞,是反映社会性质、劳动关系性质的重要载体。劳动关系的状态与社会和谐的程度息息相关,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中国工会既是党的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又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工会干部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形成共识多方努力夯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社会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协调稳定、比较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者就业稳定性降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定额超过合理水平;工资水平较低并增长缓慢,劳动者难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缺乏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工资仍时有发生,致使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大幅度增加等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劳动关系能否理顺,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利益乃至社会稳定。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健康发展和劳资双方共赢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职工的共同愿望。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党政、企业、工会的共同职责,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整合各方面力量,尤其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
(一)需要各级党政履行职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必须把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工青妇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的指示,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营造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二)需要企业、职工积极作为,促进劳动关系正常发展
企业是劳动关系运行的载体,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企业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与工会组织真诚合作,严格按照《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关爱员工、落实职工各项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职工个人要善于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表现实现人生价值和获得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通过正当途径据理力争,通过工会组织诉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可拿起法律武器。
(三)需要工会增强凝聚力,体现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中国工会奉行的理念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强调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对此,我们教育职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秩序;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活动,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建功立业活动,推动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和“职工之家”的建设;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协调劳动关系,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职能完善制度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
强化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从制度上保障劳动关系中弱势一方,是协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立的关键,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实施“五个加强”,促进“五个保障”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是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力,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职代会建设,通过实施职代会建设“五个加强”,促进“五个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职代会依法行使职权。
2、加强组织建设,保障职代会行使职权渠道畅通。
3、加强代表素质建设,保障职代会参政议政的能力。
4、加强提案落实工作,保障提案见到实效。
5、加强民主评议干部工作,保障依法行使民主监督。
(二)推行“二项制度”,落实“二项内容”
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两项基本制度,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预防劳资双方劳动合同纠纷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积极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二项制度,狠抓二项落实。
1、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二项制度,本着“签约重在协商”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要劳资双方协商同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互相尊重、平等对等的基础上进行。
2、落实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的履行。企业应当每半年对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有效地保证合同的良好履行。
3、落实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续签和修订。为更好地推行二项制度,必须做好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续签工作,切切实实维护职工的利益,每次续签合同,协商小组都要进行充分协商,反复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表决通过,才正式签订。
(三)注重“三个加强”,做到“三个到位”
要提高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水平,就要推广和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这既是对职工民主权利的尊重,又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做到围绕企业发展、经营目标,围绕机构、人事改革等重大事项,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围绕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来进行。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做到领导到位
2、加强分类指导,扎实有效工作,做到工作到位
3、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工作考评,做到责任到位
三、健全机制化解矛盾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
我们在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四项机制过程中重点建立和完善了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在预防劳动争议发生、调解处理劳动争议中,我们本着事前预防为主,避免和减少劳动争议发生;事后调解优先,化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从而发挥工会组织的更大作用。
(一)完善大、中型企业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随着企业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逐步显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调整进一步加剧,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建立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大、中型企业坚持多年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建立由职工代表、行政代表、工会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重视劳动争议的及时调解处理,健全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积极配合企业党政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在职工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时代表职工参与调解,积极主动地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二)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
为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方面的作用。我们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行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以地域、行业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我们把不易单独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小企业按属地原则,划归乡镇、街道、社区及行业,分片、分行业组织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相结合。依托三方机制成员单位,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三方机制调解劳动争议的作用。配合劳动、国资委、法院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调解、仲裁、处理各类影响较大的复杂劳动争议纠纷。 |